資訊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8660.html
湯姆森·路透的全球知識產權數據庫報告顯示,華為、中興等中國企業正在大量聘用美國研究人員研發新專利,研發領域涵蓋了軟件、互聯網基礎設施。
隨著中國企業對美國實驗室的投資一浪高過一浪,這股收藏專利的洪流或許會使中國借助美國的科研成果從世界工廠轉型為創新引擎。
十年前,中國企業對美國的研究中心尚且無人問津,而現在,湯姆森·路透的全球知識產權數據庫報告顯示,華為、中興等中國企業正在大量聘用美國研究人員研發新專利,研發領域涵蓋了軟件、互聯網基礎設施。
中國企業對美研發投資驟增
中國企業在美國投資的急劇增長已成為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S&ED)的核心話題。目前,中美雙方正在商討一項雙邊投資協議,以加強世界兩大經濟體的合作關系。
但即使是在尚未達成協議之前,中國企業已經對美國的科研項目投入了大量資本,收購資產、專利也是不甘人后。路透資料顯示,盡管中國企業對于美國的投資還處于入門階段,也尚未觸及到科技的最前沿,但中國渴望成為先進經濟體的雄心已可見一斑。
“我們已經建立了灘頭陣地!”中國制藥公司人福醫藥集團領軍對美投資業務的相關人員宣稱。該公司為其位于美國新澤西的子公司注入了超過5000萬美元的資金,并招募了大量美國研究人員。
不過,考慮到兩國的經濟規模,目前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直接資本仍然規模較小。相比于美國每年生產的大量專利,中國在美國研發的成果也仍有較大空間。根據美國政府的數據,美國企業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存量僅占到所有來源國總投資量的1%多,對中國的大部分投資來自于亞洲國家。
中國在對美外商直接投資中的存量占比則更小。但近年來中國對美直接投資急速增長,這也促使中國企業對于發達的經濟領域注入了更多資金。“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一大轉變。”負責維護紐約咨詢公司RhodimGroup指出,“中國希望從國內投資和出口驅動的經濟體轉型為消費、科技、服務聯動的新發展模式。”
根據RhodiumGroup的數據,中國對美國的直接投資額在2000~2009年之間由幾千萬美元的量級增加至幾億美元。2013年,該數據為143億美元,2014年則是119億美元。
從總量上看,中國與美國的傳統外商直接投資來源相比仍有距離。在過去的一年中,德國公司使用美國科研人員研發了1416項新專利。但中國企業利用美國技術人員研發的專利正迅速增多。例如,華為公司在使用美國的光纖技術專利之后,開發了101項新專利。
美對中資疑慮焦點:國土安全問題
在中美S&ED上,中國方面的關切之一,就是中國企業因美國安全審查而受到排擠的問題。作為領先世界的通信設備制造企業,華為在美國擁有6個研發中心,但在美國電信市場的份額卻微乎其微。美國對于國家安全的擔憂使得華為的在美發展計劃備受阻撓。
大部分中國企業對美國的投資始于對美國既有公司的收購。例如,汽車零件生產商萬向錢潮在去年的破產拍賣會上收購了加里福尼亞電動車生產商FiskerAutomotive以及其專利。在“綠地投資”領域,過去3年中,中國企業總計投資了30億美元在美國新設公司。
為了吸引來自中國的資本,美國各州政府成立了新的辦公室相互競爭——在中美投資協議下,資本流動將會更加便利。官員會對這些企業提供稅收優惠,并將他們介紹給有潛力的當地合作伙伴、律師和會計師。但由于華盛頓與北京之間安全顧慮尚存,州政府官員也很清楚有些領域是不可接觸的。相比于其他國家,華盛頓對中國資本的安全問題更加看重。
“和中國合作,航天和國防我們是不會碰的。”馬里蘭州負責吸引亞洲投資的布萊德利(BradleyGillenwater)指出,“不過,生物技術會是門大生意!”(閻彥 何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