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來源:浦東時報 原標題:服務科創中心建設 破解審判難題 健全3項機制 上海知識產權法院出臺26條意見 http://www.pdtimes.com.cn/html/2015-06/03/content_6_1.htm
6月2日,《上海知識產權法院服務保障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發布,這是上海知識產權法院服務保障科創中心建設的總體綱領和行動指南,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
知識產權法院院長吳偕林介紹,知識產權是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和戰略資源,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是推動和保護創新的基本制度和有效機制。作為首批設立的保護知識產權的專門法院,上海知識產權法院從成立伊始就將服務科創中心建設作為重大課題,在廣泛調研基礎上反復修改論證,最終形成這份《意見》。《意見》共26條,總體上可以概括為“堅持6項原則”、“破解4項難題”、“完善3項機制”、“延伸3項服務”。
其中,6項原則分別是堅持依法裁判原則、堅持平等保護原則、堅持利益平衡原則、堅持比例原則、堅持司法便民原則、堅持專業保障原則等。關于平等保護,知產二庭庭長陳惠珍介紹道,隨著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不斷推進,侵權案件的維權主體已呈現出分散化的特點。“就我們二庭受理的侵害計算機軟件著作權案件而言,維權主體雖然仍集中在少數幾家國外軟件企業,如奧托恩姆科技有限公司、磊若軟件等,但也不乏上海數龍、上海協趣等國內的軟件企業,主體份額占到34.43%。”而知產一庭受理的專利案件中,專利權人為國內企業的占比則達72%。吳偕林說:“各類創新主體,包括中小微企業和個體的知識產權和訴權,都要一視同仁、同等保護,不搞厚此薄彼和差別待遇。”
此外,該院破解了以往審判實踐中遭遇的4項難題。知產一庭庭長劉軍華透露,“由于專利分布技術領域廣,組合專利、關聯專利類案件數量明顯增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舉證和技術事實認定的難度。”據悉,一庭負責的專利案件除傳統領域如紡織、機械等外,高新科技領域如互聯網、生物科技、醫藥比重已達40%。“這些領域所涉信息繁雜,比對認定工作量大,證據難以獲取固定,專業性程度高。”劉軍華直言。
上海知產法院聘請了18位來自高校、科研機構的技術咨詢專家,借助“外援”力量辦案。聘請技術咨詢專家只是第一步。根據《意見》規定,該院將建立由技術鑒定、技術調查、技術咨詢、專家陪審等組成的四位一體技術事實調查認定體系,并對應制定四者參與技術事實查明的案件類型、范圍和方式途徑。同時,為破解舉證難題,《意見》提出,將運用民事公平、誠實信用原則和證據規則等,合理分配舉證責任,及時固定證據,對于抗拒證據保全、故意逾期舉證、毀損證據、隱匿證據、提交虛假證據、進行虛假陳述等違法行為,追究相應民事或刑事責任。
另外,《意見》提出了健全知識產權糾紛多元解決機制,健全與知識產權相關部門、組織的溝通協調機制,健全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宣傳工作機制等3項機制,從而充分凝聚知識產權保護合力。法院還將注重發揮立法建議職能,注重發揮司法建議和工作預警職能,注重發揮司法經驗的溢出效應。(記者 張敏 通訊員 高衛萍)